廣東省培育未來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堅持制造業當家、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具體部署,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未來材料產業集群,制定本行動計劃。
重點任務
(一)加強產業技術源頭創新。聚焦未來材料重點領域,著力提升已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研究院等戰略科技力量源頭創新能級,加快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等一批大裝置、大平臺建設,積極謀劃一批新的重大創新平臺,推動建設*的未來材料原始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瞄準未來材料產業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領域開展體系化研發布局,鼓勵戰略科學家團隊與企業合作開展從“0-1”、“1-N”全鏈條研發,加快形成具有顛覆性、前沿性、交叉性的新技術、新“樣品”,搶占產業技術源頭創新制高點。(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建成果產業轉化體系。聚焦未來材料產業從基礎研究、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應用示范到產業化過程,鼓勵實驗室、高校、第三方機構等牽頭建設概念驗證平臺,引導高水平團隊與 企業共建聯合工程中心,依托重大創新平臺分領域建設一批行業級共性技術研發、 中試驗證平臺,在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方 案中前瞻性布局一批未來材料標桿應用示范項目;創新成果轉化科技金融賦能舉措,重點支持原創性、顛覆性材料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快未來材料知識產權、技術標準體系布局;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原始創新策源高地,統籌人才、資金、土地、科研設施等資源要素建設未來材料產業培育先導示范區,構建從“樣品-產品-商品 ”全過程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管理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壯大領跑企業群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進一步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支持科學家團隊創辦企業;加大科學家團隊初創企業扶持力度,遴選一批具備高成長性潛力的初創企業, 持續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提質樹標行動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在政策、服務、資源等方面依法依規給予重點支持,培育打造一批未來材料產業領跑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開展未來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布局,聯合上下游企業、創新載體等共建覆蓋“材料-器件-整機”的未來材料創新聯合體,利用“鏈主”企業地位推動產業鏈成熟;培育引進一批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未來材料領域企業,加快未來材料企業向粵集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產業人才融合發展。聚焦未來材料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領軍企業“磁場” 作用,持續引進海內外“高、精、尖”人才團隊,賦予科技人才充分的自主權和決策權;依托龍頭骨干企業、高校院所、重大創新平臺等產學研機構,在未來材料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協同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端研發人才、*工程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優化完善省市級人才工程,加強醫療、稅收、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服務保障,構建科學合理的未來產業科學、工程、管理等人才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省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產業國際交流合作。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材料創新基礎設施集群,謀劃部署面向未來材料產業的國際合作計劃,吸引海內外人才來粵開展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海外知名高校院所、優勢企業、 國際科技組織在粵建立未來材料跨國創新機構、企業研發中心、成果轉化基地;支持各部門謀劃在粵舉辦高水平的未來材料產業國際合作交流活動;鼓勵廣東省未來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東盟成員國及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開展未來產業技術交流、產業合作。(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重點工程
(一)仿生智能領域。充分發揮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優勢,依托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智能仿生研究中心、 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等重大創新平臺及重點企業,推進環境保護、生命健康、智能可穿戴器件、智能涂層材料等仿生智能領域未來材料研發創新與產業化應用,加快仿生智能領域未來材料在生物醫療、通信網絡、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示范應用。支持仿生科學與微生物學、工程學、細胞學、材料學等跨學科領域交流,精準構建多尺度宏觀/微觀材料結構,實現材料的智能化、信息化、結構功能一體化。(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納米領域。重點以廣州、深圳、東莞等為核心,支持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和產業孵化平臺建設,引進國內外*的納米科技人才團隊和高端項目,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強納米材料在量子器件、能源催化和存儲器件、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加快量子阱及二 維半導體材料、新型拓撲材料、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納米復合涂料等材料的產業化進程,發揮納米材料對于量子信息、精準醫療等未來產業的支撐和*作用。(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超導領域。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實驗室、 高水平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將超導材料的創新發展與產業發展及國家重大工程需求緊密結合。瞄準中國散裂中子源、質子直線加速器(惠州)、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需要,發展高溫超導材料,拓展低溫超導材料應用場景。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相關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集超導材料制備、低溫保障系統、特殊超導材料制造設備于一體的大型超導材料制備與表征研發平臺,加快提升實用化超導材料的規;苽渌,推動超導材料集聚發展。(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先進金屬領域。圍繞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海洋化工等重要領域需求,加快先進金屬領域未來材料的科研創新、技術攻關和應用驗證,實現高端和特種金屬材料國產替代進口及材料自主研發。加強無序合金、高熵合金、高溫合金、金屬- 陶瓷復合材料等先進金屬領域未來材料研發和應用,組織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聯合攻關,發展“設計-研發-應用 ”全鏈條研究和應用開發模式。鼓勵行業上下游企業對接和協同發展,完善產品標準及設計規范體系,提升應用規模和水平。(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新能源領域。面向清潔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儲能、智能電網等領域重大需求,重點發展風電、光伏、核電、 新型動力和儲能電池、氫能等新能源領域未來材料前瞻技術和應用關鍵技術。采用先進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建設關鍵材料、重要部件服役環境加速評價平臺系統,開展關鍵材料全壽命周期安全服役研究。強化材料體系研發戰略布局與產業創新生態建設,支撐*新能源產業革新發展。重點扶持一批新能源領域未來材料相關龍頭企業,引進上下游供應鏈企業,在深圳、佛山、韶關、 汕尾、東莞、中山、江門、茂名、揭陽等形成龍頭企業為核心、相關配套企業聚集發展的產業集群。(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材料研發范式及儀器裝備領域。構建高通量材料計算方法及數據庫和人工智能賦能材料研發技術,變革未來材料研發范式。圍繞未來材料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在極端光學等領域研制一批技術水平*的高端科學儀器裝備及系統,基于先進光源開發具備服役環境的原位表征設備等,打造*的未來材料創新基礎設施群。推動科研院所與優勢企業研制材料設計、表征、制備儀器與生產工藝成套設備,強化材料研發中試放大與應用驗證創新鏈條建設,前瞻布局自主可控產業鏈。(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